有些孩子特別難纏,總不肯好好把飯吃完。全家人都在吃飯時,他還是坐不定,走來走去玩這玩那。父母花盡心機逗他開心,希望他專心吃飯,又要獎勵他,又要只做他最喜歡的菜式,每天像侍奉皇帝一樣花盡腦汁還是無法成功。 […]
曾有家長來信表示,自己有當面拆穿女兒說謊的習慣,認為不馬上拆穿她,她便不會得到教訓。可是女兒還是不肯改過說謊的壞習慣,還對她愈來愈不尊重,問她到底是否做歪了。 […]
有些家長本身很怕事,不求自我革新,又不會自我增值,總之萬事以不動為原則力求自保,於是,他們對孩子希望學習新知識要求永遠說不,例如覺得童軍要露營太危險,不讓孩子參加;學游泳更危險,不准參加。結果,孩子產生自卑感。 […]
有位家很沮喪,說他四歲大孩子並不喜歡跟同齡的孩子玩,只愛一個人躲在一角,看圖書,畫圖畫,愛和爸媽講書本的知識,一點也不象孩子的行為,怕他太自閉,於是便迫他跟其他孩子玩,可他並不能融入,感到很勉強。 家長常犯問題: 孩子有自己的天地,只要不是太固執、太自閉的話,不宜過分干涉他,讓他自由發展自己好了。有些小孩子的智商跟同齡的孩子不一樣,喜歡跟年長的人勾通,對同齡的孩子喜愛的玩意和潮流不感興趣,這也是他們天生的“氣質”,他們有他們的世界,家長要多加留意這些孩子的喜好,儘量讓他們發揮,大有可能培養他們的興趣,開發他們強大的潛能。 孩子需要超越年齡的思想交流,可能是他們的智商較一般孩子發達,並不一定是自閉症。家長不宜壓抑,反機而要適當開發他們的潛能,不然,他們可能出現不平衡的心理問題。家長可以做的,是教育他們基本的社交禮儀,在應說話和溝通時和別人溝通,令他們明白有時候即使自己不喜歡,也不能完全不理會別人感受。面對智慧和情感智商高的孩子,最忌強迫他們和同輩同化,那只會讓他們感到很孤立,更失去溝通的意欲。結果,更感到被同輩排擠,甚至覺得父母並不想和自己溝通,失去了唯一的傾訴物件。 我們的建議: 家長若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喜好不一樣,愛靜,愛獨立的話,先不要誤解以為是什麼自閉症,開放地儘量多和他們溝通,讓他們喜歡和你談話,表達自己,然後儘量培育和發揮他們的潛能,鼓勵他發掘自己的長處和天分,如孩子喜歡閱讀的話,便多陪他到圖書館去,和他們一起講故事,談天說地,做個小小博士,令他們有滿足感。同時培育他的人際關係溝通智慧,讓他們有機會在公眾場合負擔起和別人溝通的責任,如問路,買東西等,讓他們學習和別人相處的情緒智商,加上適當開發他自我表達的途徑如畫畫、寫作等,那麼他便可平衡心理,也能發揮所長。 […]
伍太的女兒三歲,天性活潑好動,喜歡到處奔跑,和表弟妹在家裏亂跑亂跳,在商場和地地鐵裏最不安分,亂碰亂撞樂極忘形。伍太不悅她不夠文靜,便強迫她坐定定,限她做功課兩小時內不准離座,地街上偏離她一碼便不再帶她出街。 家長常犯問題: 許多家長都希望女兒斯斯文文,喜歡文靜的東西,表現得象個十九世紀的過時的淑女。知道一些如伍太的家長,禁止女兒玩皮球,連在床上跳也不准許,一定要她們坐定定,不許張大腿,不許搖腳。長大後教她們學儀態,學習淑女式坐立法,連說話及笑的方式也有規定。我不是誇大問題,我也以為這種家長已經過時,不幸原來我有不少由小學至大學的女學生,她們告訴我父母一直有管束她們的儀態和行為,不准有違女孩子的修養。 我想告訴家長們,修養並不在外表。這是個男女平等的年代,以往女人受制于男人的年代已過去了,不少女性現在是家庭的主要經濟和權力支柱,男人依靠女人的現象已十分普遍。女人角色和形象早已不再拘泥於合腳坐說話溫柔微笑不露齒的傳統。 我們的建議: 在性別角色的教育上,家長應該採取開放和合時的教導方法,尤其是在教育女兒的時候,不要再將男權意識下壓在她們身上了。讓女兒建立自己的性格,教導她們主動發展自己,並須尊重別人。不容她們大聲喧嘩是因為要為人家設想,不要騷擾別人,而非因為女孩子不能大聲說笑;為安全著想小心走路別亂跑,而非因為女孩子不能跑跑跳跳。相反,男孩子喜歡沉默也毋須迫他們說話變成雄辯高手。撫育孩子的大前提是讓他們快樂地成長,自然地發揮自己,創造未來。好的家長有責任為孩子提供一個快樂和輕鬆的成長環境,這比什麼也更無價,更有益。 […]
智仔天性散漫沒有承擔感,又因長期依賴家人的呵護,所以讀書從來沒有壓力,也同樣沒有責任感。他很清楚知道如何可以推卸責任、怎麼樣做便不用努力用功,讓婆婆,母親或家傭替他解決問題。最佳例子是要母親替他做功課。 家長常犯問題: 替孩子做功課,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,誰知瞭解之下,發現許多父母甚至補習老師都有這個做法。他們的解釋是:孩子做得太慢了,又不懂,時間不夠,功課又多,不幫他便沒法做好,遲早會被罰的。 這是理由嗎?我常勸家長應主動和積極一點改善孩子的學習狀況,假如學校有太多不合理的功課要學生做,那應該做的不是找更嚴厲的補習老師管束他們,而是向校長反映,更有效的方法是聯同家教會和其他家長向校方反映,這也是有效監察孩子的學習質素的做法。學校的政策不一定是全對的,也有對學童不利的政策,家長有責任替孩子爭取最好的學習利益。 甚至在最差的情況下,考慮替孩子轉校,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功課,那是於事無補的做法,幫不了孩子,也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。若問題在孩子不在學校,則必須把責任交回孩子,家長並能伴孩子終老,很多責任,大是大非,必須由孩子一個人承擔。將來孩子無能力面對困境,是不是要責怪家人曾經太呵護呢? 我們的建議: 孩子不願意做功課的話,家長應該想想輕鬆一點的辦法,例如以遊戲、比賽等方法鼓勵孩子做功課,處理自己的責任。也可以試用角色扮演,要孩子擔當經理、老師、員警、主管、CEO、特首等角色,要他們做好自己的“業務”,然後便有自由時間“放工”,做自己喜歡的事,甚至給他們定期和不俗的獎勵。切勿替孩子做功課,否則只會害了他們,叫他們失去自控能力。孩子總是希望少做功課,有人幫忙做永遠是歡迎的。可是替他們做了一次,他們便會要求第二次,那麼,到真正考驗他們的時候,他們便會落第,後果卻要他們一人承擔。記住,心軟和包庇都是教育的下策。 […]
朱太最不喜歡四歲的兒子和丈夫碰她打理得很有條理的廚房,她覺得他們會把東西弄亂,最終要她多花時間整理。可是,兒子常希望幫她弄飯和按動洗衣機,分擔家務,朱太卻每次都叫他別亂碰,叫他出廳玩,令兒子很不開心。 家長常犯問題: 孩子本想幫媽媽做家務,滿心希望媽媽會贊他,對家庭投入熱愛,可是,小小的心靈卻因為媽媽不願意領情,還處處覺得他會破壞家庭的秩序而受到傷害。這樣過分嚴謹和不變通的母親,卻容易造成孩子將來不愛家。 母親自己太過迷執于維持她建立的空間秩序,其實是權力劃分的象徵,感到這樣才能享有某種地位。很多女性靠這種方式彌補在其他角色上不滿足和失色,平衡自卑心理和控制別人,這是心理病。 待孩子長大後,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,做事沒有秩序,怪的也許是當初母親不讓他實習,沒有為他帶來管理自己和家庭的滿足感,那麼,到時請不要罵孩子不懂自我管理了。更有孩子因為這樣可能變得過分依賴母親,結果,反而對母親的安排不當抱有更多埋怨,甚至將來對女朋友或者妻子也是同樣的依賴,這樣也是縱容兒子慣性依賴女性服侍自己的惡果。 我們的建議: 培養孩子分擔家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,也是最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。很多家長尤其是父親都不喜歡做家務,以為這是妻子的責任,結果,連孩子也有樣學樣,不能替母親分擔家務,也因而喪失了平等分擔家務和瞭解女性的機會。這是男性很大的錯失。而女性也太過沉迷於自己的天職裏,甚至把家務變成建立家庭權力的工具,那也是女性的失策。試著讓孩子分擔簡單的家務,即使根本幫不了什麼也不要介意,當是訓練孩子的家教,讓他們投入家庭生活,學習負起照顧家人的責任,互相幫助,建立獨立管理自己和為家人著想的品德。緊記適當地加以讚美,勿令他們覺得會做錯事而有失敗感。 […]
家長常犯問題: 不少孩子也有這種不悅的經歷:滿心歡喜地跑到父母跟前,問他們一些問題,可是父母卻像當他透明一樣,只沉醉在自己的事情或思想上,當孩子無到!有些甚至還沒好氣地喝止孩子繼續發問,認為他們在騷擾胡鬧,叫他們滾開。 歪理何在? 我小時候也有過很多類似的經歷:很天真地問長輩一些自以為很重要的問題,他們卻愛理不理,認為幼稚,甚至覺得我在騷擾他們,不是好孩子。有些父母只管全神貫注打麻將,聽電話,看電視,對孩子對世事無時無刻的好奇不加以關注,覺得孩子在自己忙著時打擾很不識趣,眉頭一皺,表現滿臉的不滿,叫孩子感到受害,覺得長輩們不重視他們,貶低他們的價值。 孩子或會因為被家長的拒絕和排斥挫折自信,以為自己做錯了事,以為自己好奇、詢問是歪行,一盆冷水澆滅了求知意欲。孩子不明白為何父母否定自己,他們在學校也會失去發問的意欲,怕被老師指責。日後,當父母埋怨孩子不和自己溝通時,應捫心自問:是否曾經讓孩子失望過,失去了和自己溝通的意欲。 孩子重視你,仰慕你才問你問題,結果受傷而回,求知不會為自己帶來任何好處,日後失去追求知識的動力。 我們的建議: 回應是最基本的禮貌,也是人與人之間平等和關懷的表現。家長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人,不要視孩子如動物,可以不理。學習尊重孩子,也是做人的修養。不要恃著他們年紀小便欺負他們。若真的太忙不能即時回答他們,也儘量給他們一個訊號或手勢,令他們知道他們的話被聽進了,待會才回復,同時也讓他們學習等待答案,不能馬上迫人家回復自己,這也是學習禮貌的好時機。很多孩子會不管別人是否有空,馬上要求成人給他們一個答案,那麼,家長便應適當地教導,讓他們知道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,不要馬上回答他們,讓他們等待,明白這不單是禮貌問題,也是人生。不是所有問題也即時有答案的。我們得有耐性,甚至自己尋找答案。 […]